width="192">

 

 

index.gif (3505 bytes)
正統道藏電子文字資料庫
洞玄部記傳類(CH0210)

道教靈驗記

經名:道教靈驗記。唐末五代杜光庭編撰。十五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傳記類,參校本:《正統道藏》太玄部,張君房編《雲笈七籤》。

道教靈驗記卷之二

廣成先生杜光庭集

宮觀靈驗

周真人上經堂基驗

  周真人名太玄 陶隱居弟子也 年二十一歲得道 先於隱居證位 其所居 即今紫陽觀 處茅嶺之前 平陸爽塏 實為福地 堂側一片地稍高 如舊屋基 而無輛w蹤跡 太玄於其上植花木 時見有人 高冠褒衣 或三或二 亦有介金之士 明月靜夜 立於其中 家有小兒 名小豆 纔五六歲 遊戲其上 逡巡有人 送置庭中 如是者數四 而無傷損 一旦問陶君 說此祥異 陶曰 晉朝許君舊宅 乃上經堂基 正當其地 速作靜室 為焚香之所 不可褻瀆也 太玄因問 上經所安之地 何神明如此耶 陶曰 三洞寶經所在之地 萬靈侍衛 百神朝揖 豈可不尊之耶 太玄曰 真經已去 其地久虛 而猶真靈衛之耶 陶曰 上經所安之地 地祇守之七百年 法宇之地千年 正一所安之地 善神護之三百年 經法雖去 年限未滿 所以然耳 太玄遂作靜室 每旦夕香燈 而不敢於此室朝拜存修 恐法位尚卑 有真凡之隔爾

南嶽魏夫人仙壇驗

  魏夫人壇在南嶽中峰之前 巨石之上 是一片大石 方可丈餘 其形方穩 下圓上平 浮寄他石之上 嘗試一人推之 似能·轉動 人多即屹然而定 相傳以為靈異 往往神仙幽人 遊憩其上 奇雲靈氣 彌覆其頂 忽有衲僧十餘人 秉炬挾杖 夜至壇所 欲害候仙姑 入其居處 仙姑在床上 而僧不見 乃出詣壇所 推壞夫人壇 轟然有聲 若已顛墜 迴燭照之 元不能動 知其靈異 奔迸遁去 及明 有至遠村者 太都不過走十餘里 十人同志 九人為虎噬殺 一人推壇之時 不同其惡 遂免虎害 乃以其事白於村鄉之人 遠近驚異焉

洪州鐵柱驗

  洪州鐵柱 神仙許君所鑄也 晉朝豫章有巨蛟 長 水獸 肆害於人 許君與其師吳君 得正一斬邪三五飛步之術 制御萬精 自潭州井中 奮劍逐蛟 出於此井 君出 謂吳君曰 此井之下 蛟蠣所穴 若不鎮之 每三百年一度為民之害 後來復何人制之 役鬼神運鐵數百萬斤 鑄於井中 溢於井外數尺 屹若柱焉 於井之下 布巨索八條 以鎖地脈 自是鍾陵之境 無妖惑之事 無墊溺之災 誓之曰 後人壞我柱者 城池涻沒 江波泛溢 人皆知之 固不敢犯 或有漁人 敲柱上之鐵  用墜網網 所損頗甚 近亦官中禁之 嚴識節制江西 信誹毀之詞 使人掘鐵柱 將欲碎之 迅霆大擊 江波遽溢 掘未二三尺 城池震動 內外驚懼 譔方信之 焚香告謝而止 柱側道院 為其所毀 近亦再修矣

廣州菖蒲觀驗

  廣州莒蒲觀 安期先生修真之所 藥灶丹井 靈溪古松 為州中遊賞之最 古有觀宇 歲久 為僧所侵 以置禪院 雖人眾同居 常多驚恐之事 不然 則論訟毆擊 亦時有殺傷 有老人過之 謂僧曰 此仙官所居 道家靈跡 僧雖護持 且非其類 若不移去 當有虎狼為災 遭其啗食矣 殊不信 旬月而虎暴尤甚 損傷者十餘輩 掩蔽不敢言 稍稍逃去 時進士許三畏 偶題七言長句於壁上 曰 本是安期燒藥處 今為達麼坐禪宮 數僧梵響滿樓月 深谷猿聲半夜風 金磬韻停松閣迥 浮雲散盡海山空 我來不見修真客 卻得真如問遠公 節度使鄭公愚 因遊玆院 僧徒寂寥 復聞有摯獸之事及老叟之言 顧見此詩 喟然曰 此亦志之所之也 能無感動乎 遂表奏 改置菖蒲觀焉

青羊肆驗

  成都青羊肆 在正見坊 羅城之外 乃太上老君自終南與尹喜相別 將適流沙 會期之所也 是歲 老君自說經臺上昇入太微 尹喜千日修行 功成入蜀 尋覓青羊肆 得見老君 即其地也 荒涼既久 曾未興修 教門雖具詳知 亦無力收買 於是地屬居人 但有千載古松 高十餘丈 徑三四尺 修竹荒臺 巋然存矣 時百姓楊玫 負販於市肆 買其地以居焉 鄰里咸言 大松之下 竹林之中 不可穢瀆 玫亦常敬護之 因晚自市歸 至竹林之內 見一老人 謂玫曰 我此靈跡 十年間有人興之 爾亦不可久住 我欲置一宮宇 來往憩遊 汝可為之也 玫云 無巨力 以窮困為辭 老人以杖指地 曰 此下有金 汝取之為我作舍 板閣層欄 必令周備 餘以答爾護持之心 事畢 遷居外郡 勿多言於人也 玫喜其言 認取金之地 而忘問其姓氏 尋已不見 但謂之龍神 亦不知是道門靈跡 掘三二尺 得瓷瓶 以w覆之 乃上金三四十兩 取金藏之 置瓶於巨松之下 市材瓦 作十六柱天宮一區 其下自地布w 列斗栱 作板閣欄干 精詳如法 其中一壁 不敢圖形像 但炭灰泥之 以香案供養而已 事畢 乃移家彭州 賣酒為業 日益富 贍以其地 賣與度支院官陳評事 乃丙申年春也 余詣陳訪其地 已有此宮 因問其所以 陳為余道之 不二年 陳隨相國高燕公下江陵 其地屬隨軍蘭肇 辛丑年 大駕到蜀 壬寅年八月 獲靈w之瑞 九月十二日 敕置青羊宮 賜錢二百千 收贖其地 一千八百貫製屋宇 聖駕三幸其中 丙申至此 七年耳 其驗昭然 時讓帝房李特立道士李無為 見夜赤光如彈丸 跳於地上 於其沒處 掘獲古w一口 有古篆六字 云 太上平中和災 節度使侍中陳敬瑄 行在指揮使軍容田令孜以表奏進 宣示百官 模勒文字 賜軍前 李特立賜緋授太子校書 龍州江油令 李無為賜紫 疋帛有差 自是 明年收宮闕 後年誅黃巢 乙巳年駕還京師 斯則太上玄祖為中和聖孫盪寇平災之驗信矣

益州龍興觀取土驗

  成都龍興觀 即後周至真觀也 基址廣袤 四面通街 唯大殿講堂玉華宮碑碣皆在 有王峰者 事穎川王 於小蠻坊創置私第 以基地卑濕 乃使力役者斸觀門土牆 及廣掘觀地 取土數千車 築基址 土朮未畢 已數口凋亡 一旦自衙歸宅 於其門外 見二黃衣人曰 為觀中取土事 要有對勘 應答之間 下馬而卒 其觀內有鍾臺曰靈響 臺有門樓宏壯 制度精巧 節度使吳行魯奏移門樓於天王寺 拆其鍾樓 遺蹤勝賞 併為毀蕩矣 頃年 駕在蜀 明道大師尹嗣玄云 行魯之吏 因疾入冥 數日復活 言見行魯為鬼吏所驅 般運龍興材木 鐵鎖繫械 晝夜不休 木纔積垛 又卻飛去 如是槤運 不知何年當得息耳 欲求子孫為立觀門 贖其罪 子孫貧窘 固不及耳

靜福山分界驗

  連州靜福山觀 神仙廖沖得道之所 其居枕小溪 有石筍奇木 頗為幽勝 其孫廖神 紹續居葺 香火精虔 以為州里所重 無何有僧於其鄰近置院 侵觀地置倉及溷 神陳牒理之 州差官吏往驗其地 僧猶固執 乃指觀地 更欲吞侵 詞款縱橫 官不能定 忽聚議之次 風雷暴起 震霆擊碎石柱 劈開陸地 分別界畔 倉廁基址 還屬觀地之中 是夕 又有猛虎哮吼 囓樹斷草 攫地為跡 分別僧界 刺史蔣防立碣以紀其事

劉將軍取東明觀土驗

  劉將軍者 隸職右神策軍 居近東明觀 大修第宅 於觀內取土 築基脫墼 計數千車 功用既畢 劉忽得疾沉綿 旬日稍較 忽如風狂 於其階庭之中 攫土穴地 指爪流血 而終不已 骨肉扶救之 似稍歇定 又須匍匐穴土 似有驅迫之者 時聞為物捶擊痛楚之聲 但流淚嗚咽而已 問之竟無所答 月餘 日又沉困垂命 巫醫殫術 略無徵應 偶召瞽者巫 云求道法救之 劉素不信道 未嘗有道士過其家 妻子既切 因詣金仙觀 請符理之 置符於床前 又焚數道 和水飲之 劉乃言曰 我以無知 犯暴道法 取東明觀土修築私舍 地司已奏天曹 罰令運土填陪 不知車數 計我獨力般運 二三百年#8 恐未可足 稍或遲怠 某官考責 鞭撻極嚴 卒無解免之日 言訖 嗚咽號叫 若有所訴 一家聞之 俱為嗟痛 其妻子就東明大殿上 焚香祈乞 請買淨土五千車 填送所穿坑處 設齋告謝 求賜寬赦  疾乃稍定 一早#9又自言曰 天符有敕 穿掘觀土 修築私家 雖已陪填 尚未塞責 有十二年祿命 並宜削奪 所連累子孫 即可原赦 是夕遂死 余按道科 凡故意凌毀大道及福地靈壇 殃流三世 今劉生以陪填首謝 罪止一身 得不為戒耶

樂溫三元觀基驗

  涪州樂溫縣三元觀 梁宋間所置 獨古一峰 傍臨江岸 前有龍潭 基址闊七八十畝 猶有石  像 鐵碑 石獅子 工用精巧 不同於常 有李胤衙推者 以為宅開拓其地 以為園圃多植蒜 貨鬻規利其家 疾療聯M 死傷十餘口 識者以福地不合穢瀆 勸其悔謝 殊不介意 尋為江陵府奪其地 置把截營版 築垣牆 制置廳宇 亦甚宏麗 觀側古柏貞松 巨材嘉木 皆被誅斫 營使馬述 採伐尤甚 其居止寢息 頻有不安 即烹殺豬雞 禱祀鬼神 人或勸其護持像設 覆蓋功德 贖若不聞 因校鬥棹船 戲於江上 溺水而死 其後營使三人 皆所不利 今營亦廢矣 而榛蕪荒穢 尊像摧殘 余亦勸誘邑人再為整葺 常伺賢儒上士 以復勝跡靈墟爾 觀有元始天尊像 篆額八分 書刻於鐵碑之上 碑廣三尺 長六七尺 乃中書侍郎庾子山文也 

李福相公修玄元觀驗

  相國李福 咸通元年居守東都 頃常侍楚國太夫人 發願修觀 事竟未就 此年既為留守 亦遺忘前願矣 至都三日 夢青童七八人 執花香前引至一山觀 入山似深 至觀乃平坦 松柏森茂 臺閣崇高 若曾所遊 歷入殿 見天尊像貌若塑 運動如生 但不言 頷之而已 福拜乞一言 天尊亦不答 以手指殿外鍾樓 隨手看之 樓已傾矣 明日到玄元觀 果如所夢 及迴顧鍾樓 亦似傾朽 因命工修之 撒瓦毀垣 損者多矣 唯棟桁一條 周迴純漆 外無所傷 觸之則中已空矣 工人亦請別換 不欲更用舊材 福令鈲普賜切之 當中有竅 長尺餘 內有方木 刻文曰 山水誰無言 元年有福重修 歷示百司 周問官屬 莫能解之 福自解之曰 山水誰無言 指御名也 有福重修 余之名也 聖人垂夢 指此鍾樓 今之所修已 V前兆矣

韋舉令公修葛化驗

  南康王 太尉 中書令韋公皋 為成都尹相國張公之愛婿 而量深器大 舉止簡傲 不狎於俗 張公奕世相家 德望清貴 張族皆輕侮於韋 以此見薄 亦未之悟也 忽夢二神人謂之曰 天下諸化 領世人名籍 吾子名係葛 祿食全蜀 富貴將及 何自滯耶 勉哉行矣 異日富貴 無以葛為忘也 由是韋有干祿之志 謀於其室 室家復勉勵之 以粒奩數十萬金資其行 計至鳳翔 張鎰辟為推官 會隴州闕守命韋權領郡事 俄而朱泚亂 德宗幸奉天 泚遣使授韋隴州刺史 韋斬其使 傳首行在時 車駕卒至征鎮 皆未及赴難 韋表既至城中 群心始固 詔韋為隴州刺史 兼御史中丞 賜金紫 賊平 入為金吾大將軍 出鎮興元 改授西川節度 與張公交代 既而累年蜀境大禳 金帛豐積 南詔內附 乞為臣妾 威名益重 而貢賦不虧 朝廷倚注 戎蠻懾伏 由是請許南詔 置習讀院 入質子學生 習詩書禮樂 公文翰之美 冠於一時 南詔得其手筆 刻石以榮其國 而葛之事 久已忘矣 又夢二神人曰 富貴而忘所因 其何甚耶 公夢覺 流汗驚駭 久之 乃躬詣雲林 炷香禱福 遂命工度木 揆日修崇 作南宮飛閣四十間 巨殿脩廊 重門邃宇 範金刻石 知無不為 支九隴租賦 於山下作屯輸貯 糢糧山積 匠石雲趨 自製碑刊于洞門之側 上搆層樓 s僮七十人以供灑掃 良田五百畝 以贍齋儲 在鎮二十餘年 封以王爵矣 即本命丁卯 屬葛化也

果州開元觀驗

  果州開元觀接郡城 頗為爽塏 以形勝之美 選立觀額 雖州使旋具結奉 而制置之內猶闕大殿 州司差工匠及道流 將沂嘉陵江 於利州上游採賣材木 臨行 道流工匠同夢有人云 朱鳳潭中有木 可以足用 如此者三 因聚議曰 夢兆如斯 必有大商貨木 沿江而至 可躊躇三五日以伺之 或免遠適 頗以為便 一匠曰 吾於朱鳳山下江中尋之 莫不有商筏已到來否 即往山下尋求 潭水澄徹 忽見潭底有木 因使善沉者鉤求 得梓木千段 構成三清殿 鍾樓經閣廊宇 咸得周足 又市w梵壇 內有黃赤色者 疑其火力未足 棄而不用 信宿皆化為金 起觀之費 過於豐滿 殿宇既成 將塑尊像 又於白鶴山觀 掘地得鐵數萬斤 鑄三尊鐵像 僅高二丈 今謂之聖像 遠近祈禱 立有徵驗 起觀道流何氏家代豐足 今為冑族焉 至今負販之徒 錐刀求利者 每以三日五日 必詣聖像前焚香祈祐 或闕而不精信者 即貿易無利 貨鬻不售焉

開州新浦花林觀祥異驗

  開州新浦縣花林觀者 乃邑民所居之地也 其家巨富 門枕江岸 開元年中 民家晨起 聞異香滿庭 光景朗徹 紫氣連之四面 彌漫數里 其庭除及江上 皆奇花異木 水心紅白蓮花 廣皆尺餘 不窮其數 神仙往來 鸞鶴飛翥 移時方散 邑中人只聞異香 不睹花木神仙靈鶴之事 因以上聞 以其宅為觀 仍以花林為名 及創天尊之殿 則異香光景之瑞如初焉

 

道教靈驗記卷之二竟

 

 

製作單位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製作 洪百堅
資料來源 正統道藏
讚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