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品格
《八素真經》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今出如左:
《玉清隱書》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為太上之真位,為上真玉皇君也。
《太上鬱儀奔日文》
《太上結璘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隱書》
《太微帝君飛行天綱上經》
《高上大洞真經三十九章》
《金闕靈書紫文上經》
《黃老八道九真中經》
右上真之道。總而行之其道,則為上清上元真人。
《太丹隱書朝真上經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鳳真之文九真升玄文》
《三元布經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諸洞房玉字上經六甲靈飛符》
《靈寶秘符三皇內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書曲素訣詞三五順行經》
右中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中道真人。
《上清九化十變三九素語》
《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天關三圖玄皇玉書》
《神州七變七轉洞經》
《紫度中方石精玉馬水母經》
《絳綠黃道玉目龍書眾文》
《素奏中章五行秘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書》
右下真之道。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下元真人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撰。具如靈寶疏釋,有二十一卷已現于世,十五卷未出。孟法師云:高玄大法師夏禹師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為三十六,合為六卷,即今世所行。其後分有內教十卷,即是升玄之文,亦世所行也。按《太玄都四極盟科》曰: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勞盛山。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書靈寶真文十部妙經,太上所秘,不盡傳世。王母所得,詎已極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備。龜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經備足。昔黃帝登峨嵋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升玄。帝嚳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台,授帝嚳此法。帝後封之于鍾山。夏禹所感之書出見,有異今略序者。按《真一自然經》云:太極真人夏禹,通聖達真。太上命鈔出靈寶自然經,分別有大、小劫品經、《棲山神咒八威召龍神經》云:小劫至時,必脫大水焉。又云:徐來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于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玄字孝先。後于天台山傳鄭思遠、竺法蘭、釋道微。道微傳吳主孫權等。仙公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經,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與從弟少傳奚。奚子護軍悌,悌子洪。洪又于馬跡山詣思遠,盟而授之。洪號曰“抱樸子”。抱樸以建元六年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也。《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時所授之書也。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書。各有字數。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諸仙人授之,以藏諸名山石室,皆不具足,唯蜀郡峨嵋山具有此文。昔仙人智瓊以《皇文》二卷,見義起不能解,遂還之。王公以帛公ヾ精勤所得,傳之賢達,宣行至今。《大字序說》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訣。《小有經下記》所載十一卷,推部本經,分別儀式,合一十四卷。今孟先生所錄者,是其山中所傳,猶十一卷。此二本並行于世。抱樸子云: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晉時鮑靚學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于劉君石室清齋,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經以四百尺絹告玄而受。後亦授葛洪。按《三皇經序》云:鮑君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同,洪或兼受也。陸先生時所得初傳弟子孫游岳,有四卷而已。孫後傳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卷耳,即山中所傳者是。《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號曰《三墳》。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各授一卷,凡八卷,號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逆竄。黃帝述以斷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