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輔

 

第一太清者,太一為宗。

《老君演說建豐經》云:微妙之旨,出于太清。《天老秘讖經》云:生道實妙,人不釋誠;釋誠不倦,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經》,元始出來;出于老君,傳付元君、九皇真人,祖習不絕,皆開此君也。《正一經》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經四十六卷。此經所明,多是金丹之要。又著緯候之儀,今不詳辯。按黑錄所明,即漢安元年,太上以此經四十六卷付于天師,因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為宗。

《老君所說》甲部第一云:學士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玉緯》云:太平者,六合共行正道之號也。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一域,擺除六天,上問神人,詳說古道,家國安寧,長居慶樂。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賢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與天地乃響應,是其大明效證驗也。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聖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核事文者,核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故此《經》云應感而現,事已即藏。又云:聖主為治,謹用茲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然其卷數,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經》云,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經流亡殆將欲盡。此之二經,並是盛明治道,及證果修因,禁忌眾術等也。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極經》者,按《正一經》,此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茲目。若是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周赧王時,老君于蜀郡臨邛縣授于瑯琊于吉,爾來又隱。近人相傳云:海嵎山石函內有此經。自宋梁以來,求者不得。或往取之,每值風雨瞑暗,雷電激揚。至陳祚開基,又屢取不得。每至山所,風雨如故。至宣帝立,帝好道術,乃命太平周法師,諱智響往取此經。法師挺素清高,良難可序。受請至山,清齋七日,將就取經。未展之頃,朝云暗野,曉霧昏山。師拜禮進趨,天光開朗。乃命從人數十,齊心運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開。法師斂氣開之,乃見此經,請還台邑。帝乃具禮迎接,安于至真觀供養。經放大光明,傾國人民並皆瞻仰。帝命法師于至真觀開敷講說,利安天下,時稱太平。自此以來,其文盛矣。帝因法師得此經,故號法師為太平法師,即藏靖法師之稟業也。

第三太玄者,重玄為宗。

《老君所說故經》云:玄玄至道宗。然其卷數,亦有不同。《正一經》云:《太玄道經》二百七十卷。今《玉緯》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盡是本經,余者不見。當時運會未行,然此經所明,大略以玄為致,故《太玄經》云:無無曰道,義極玄玄。樂真人云:《道德五千文》,茲境之經也。舊云《道德經》有三卷。《玉緯》云:其中經珍秘,部入太清。亦未詳此解。按《西升序》云:列以二篇,乃河濱授于漢文。又云:《素書》二卷,尹喜所受,凡得五卷。既說有三時,玄靖法師開為三部,宗致《道德》二卷,是先說以道德為體,其致則總,以其文內無的對揚之旨故也。《西升》次說以無欲為體,故云當持上慧,源妙真一。後說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為體。其源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漸甚多,今不更說。通諸一部者,按《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爾來傳世,乃至今日。但其零落闕遺,亦是運還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太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慮後改易法師,故撰傳錄文,名為《正一新出儀》。故天師云:後世男女,必改吾法。貪財愛色,不施散一切。汝曹重檐地獄為家,宜各慎之!《正一經》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師錄亦一百卷,凡為十帙。未知並是此經不耳。斯經所明,總述三乘之用。故此經云:《正一》遍陳三乘。王長所撰《新出之儀》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長既隨師升玄,于時多承口訣,秖錄為卷名,未詮次第也。其源流者,《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使玉童傳皇上先生白簡青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虛無先生傳于唐堯,又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云:自爾之後,得此文者乃七千人。皆飛龍玄升,或淪化潛引,不可具記。得道者藏文五岳,精思積感,先得此文。此文極妙,得之隨緣。文來或出河洛,或戒經方,依因結果也。漢末有天師張道陵,精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按《正一經治化品目錄》云:《正目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千卷。付天師《正一》百卷即在其內。後會教重,自當具顯道本。《尊卑經》云:真經要妙,其文無雙。三十六萬四千正言無數,不離正一。演氣布化,《五千》為宗,真精要妙,三洞為最也。然此法雖復久遠,論其所盛,起自漢朝。天師既升天後,以此法降與子孫、弟子、嗣師、系師,及諸天人一切內外至信者,修行傳習。屢有傳道之人,今不具載。此文因此行矣。謹按《正一經圖科戒品》云:太清經輔洞神部金丹以下仙業;太平經輔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業;太玄輔洞真部,《五千文》以下聖業。《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太平經》云:輔者,父也。今言三太輔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資,成生觀解,若父之能生也。眾生鈍劣,聞深教不解,更須開說翼成,方能顯悟,即是扶替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