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 tian tan
中國古代帝王祭天祈穀之壇,即圜丘。天壇,古又謂泰壇,位在南郊。《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鄭玄《禮記注》:“壇封土為祭處也”。孔穎達《疏》曰:“燔柴於泰壇者,謂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明嘉靖九年(1530),定分祀天地之禮,遂於十三年改稱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的天地壇為天壇。每年冬至之時,皇帝祭天于此。清代因之,屢加修葺。?牆兩重,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天壇是圜丘、祈穀兩壇的總稱。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穀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等。祈年殿為三重簷圓形大殿,中央四柱表示四季,週邊十二根柱分別表示十二個月和十二個時辰。三層漢白玉石台基,藍色琉璃瓦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