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蝕  yue shi

  天象的一種。又作“月食”。指的是地球居於太陽與月球之間,月球所得的日光被地球所遮掩的一種自然現象。星占家認為是凶災之兆。《禮記 . 昏義》:“婦順不侑,陰事不得,適見於天,月為之食……月食則後素服,而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晉書·天文志》:“孝懷帝永嘉五年三月壬申丙夜,月蝕既。丁夜又蝕既。占曰:‘月蝕盡,大人憂。’又‘其國貴人死。’”古代星占家還以月蝕之程度、方位、時間的不同占吉凶。唐李淳風《乙巳占·月蝕占》:“凡月蝕,其鄉有拔邑大戰之事。凡師出門而蝕,當其國之野,大敗軍死。月蝕三日內有雨,事解吉。月蝕以旦相及,太子當之;以夕,君當之。月蝕起南方,男子惡之;起北方,女子惡之;起西方,老者惡之;月蝕盡,光耀亡,君之殃;蝕不盡,光輝散,臣之憂。月蝕中分,不出五年,國有憂兵,其分軍亡。”“月生三日而蝕,是謂大殃,國有喪;十日至十四日而蝕,天下兵起;十五日而蝕,國破滅亡。”“春蝕,歲惡,將死有憂;夏蝕,大旱;秋蝕,兵起;冬蝕,其國有兵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