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籙齋 jin lu zhai

  道教儀式類別之一。系指為帝王統治者所作的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類儀式。金籙是道教對於天帝詔書的稱呼。南宋《靈寶玉鑒》稱金籙齋是大齋之一種,“上元金籙,可以清寧兩儀,參贊天地,祈天永命,致國休征,衍百世之本支,培萬年之社稷,皆天子事,非有朝旨不可為也。”早期道教並無金籙齋法南朝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中列舉“洞玄靈寶之齋有九法”,其一即為金籙齋,稱“金籙齋,調和陰陽,救度國正。”正續《道藏》收有冠以“金籙”的齋儀文獻有:《金籙齋三洞贊詠儀》、《金篆齋啟壇儀》、《金籙齋投簡儀》等約十七種,多與“懺方”、“放生”、“祈壽”“上壽”、“延壽”、“度人”和“投簡”等內容有關。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金籙齋啟壇儀’序事》稱:上九金籙,為國主帝王,鎮安社稷,保佑生靈,上消天災,下禳地禍。南北朝時期的金籙齋壇,據《洞玄靈寶五感文》,于露天設玄壇,廣三丈。壇有重壇,廣二文,圍欄,上下設十門。重壇中央安一長燈,長九尺,上安九燈。圍壇四面安色燈,共三十六燈。壇外還可燃千百燈以五案放五方金龍五枚。枚重一兩,盛五方天文,文用五色,紋紹隨方,匹數合三十六之數。士結眾行道。春則九日,夏則三日,秋則七日,冬則五日。四季之月十二日、一日、六日。仕射十方。事竟,焚天文,散龍繒。為功德也。至唐代時,由於朝廷重視,金籙道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據《金籙齋啟壇儀》,金篆齋壇分為四種;外壇,廣四丈五尺,高二尺;中壇,廣三丈三尺,高二尺;內壇,廣二丈四尺,高二尺,方壇,共高六尺,法坤之數也。外壇設四門,內壇設十門。壇內中央設一高案用以請經,又一次高案,座南,用以請香火。另有五方香案,安五方真文,上鎮金龍;內壇上安一長燈,長一丈九尺,上燃九燈,又于中庭安一百五十六燈。壇外,春燃九燈,或九十燈、九百燈;夏燃三燈,或三十燈、三百燈;秋燃七燈,或七十燈、七百燈;冬燃五燈,或五十燈、五百燈。由於金籙齋為王家齋儀,因此所費甚巨。據杜光庭記載,一次金策齋用五色紋繒約三十六匹,在本命之日,用錢二萬四千、米十二斛、油一百二十斤、一兩黃金製成的金龍五枚。如果十四名道士行三日金篆齋儀,壇場內鋇耗用和香四升、香炭丸三百枚、生采五色花三升、手巾四枚,又須香湯,人別一斛,浴巾二枚,等等。唐代以後,齋醮漸連稱。明代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頒佈《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遂將“齋”和“醮”並稱。據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對明歷代帝工舉行齋醮式的統計,令明皇家舉行齋醮227次,其中史載稱“齋”的僅12次,而稱“金籙齋”的有5次,另有稱金籙醮的1次。許多原屬於金籙齋的內容,均被列為“祈晴醮”、“保鎮國祚醮”、“保民大醮”等。明清以後,道教儀式新增之文獻已少有冠以“金籙”之名者。

  持齋階品名。《道門定制》卷六:金籙齋,上元天官主之。保祐帝王,安人鎮國。《雲笈七籤》卷三十七:金籙齋救度國王。《玄門大論》:金齋上消天災,保鎮帝王。《道門經法相承次序》:金籙,上元主天。天為乾,金籙主之,故消天災。故該齋的功能與目的是清除天災,以保護救度帝王。此僅帝王修奉之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