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十四章 宮觀及宗教活動
第一節 道教宮觀之由來 東漢末,五斗米道有靖.治和靜室,南北朝時有仙館,都是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北周武帝時改“館”為“觀”;唐代尊奉老子為宗祖,並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晝像陪祀老子,因而“觀”也稱“宮”。以後道教祠宇遂稱道宮.道觀。 道教相傳,最早的觀是陝西的樓觀。據《淵鑒類函》居處部四觀二引《關尹傳》說:“尹喜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周康王聞,拜為大夫。故號此宅為關令草樓觀。即觀之治也。”又《埤史》亦沿用道教傳說:“周穆王好神仙,召尹軌.杜仲居終南山,尹真人草樓因號觀,由是奉仙之地皆名曰觀。” 最早的祀神的宮觀,出現於漢武帝時。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 109年)齊人公孫卿上言武帝: “仙人可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莖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 此實為道教祠宇稱觀之由來,亦即道教襲用了武帝致神之所名“觀”的稱呼。
南北朝以前,道觀的規模無史料可考,南北朝期間,南朝曾在盧山建招真館.南嶽衡山建九真館.桐柏山建金庭館.茅山建曲林館.太平山建日間館。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
626年)頒布僧侶道士沙汰詔,大量拆毀道觀,並規定
|